0

浏览

279

文章

5

篇1:晚年竺可桢

全文共 3863 字

+ 加入清单

84岁仙逝的竺可桢,生前一次忽然回忆早年与胡适同读上海澄衷中学,那时竺学习太刻苦,身体羸弱,胡适对人说:竺可桢嘛,活不到20岁。在背后听到此言的竺可桢惊出一身冷汗,遂一生坚持锻炼,直到文革失去锻炼场所而罢。遐龄时的竺可桢,蓦地有感而发:“我从小身体就差,现已活到83,何复需求,而且在这个时期,从八股文到出洋留学,直至今日文化大革命,真比古人几百年所见变故还多,吾复何求,只能大叫毛主席万寿无疆了。”

1969年年初,数学大师熊庆来作古,竺可桢怅怅:“生物学钱(崇澍)、秉(志)、胡(先)三老相继去世,物理学胡刚复、饶毓泰,化学王,地质谢家荣、何作霖,气象赵九章等继亡,今日又有数学家熊迪之,我辈真成鲁灵光了”。环视同道,竺“惊呼热中肠。”

他是万幸的。八股仕举、买舟留洋、科学救国、抗战反暴、红线、黑线;一直跨"比古人几百年所见变故还多"时期,这样的经历是繁富了,又不同于同道的牛鬼、反动,他是毛主席1964年2月于卧室内接见的三大红色科学家之一、是领衔终身的中国科学最高机构中科院副院长、是从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的中共党员、是影响于国内外的大科学家,尽管"打倒一切"也不能赶尽批绝吧。政治家不能无视科学家的作用,还有周、聂等领导层尽力在保护一批"国宝",以及原来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竺可桢随着前半生“自由主义”、“科学救国”、“贤人政治”等思想的破灭轰毁,他在竭诚欢迎、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同时,随着1957年以后的“变故”渐多,原来就是谦谦君子的竺可桢谨慎小心多了,《科学通报》本来是要他负责的,“但是我自料对于党的政策没有多少了解,所以不敢接受”,后来这个刊物因为没有“突出政治”被批判了,所以批判竺可桢没有像批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其他“异类”那么轻易和带劲,于是乎竺可桢不幸中万幸,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际,还可以“典型周大雅,人物鲁灵光”。竺可桢完全可以明哲保身,或者如某些诸公“人格分裂”。

竺可桢安身立命的是两个大字,也就是他给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求是”。终其一生,“求是”不稍假代,它其来有自,也就是乡贤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传统文化“求是”精魄与母校哈佛"求是"校训等西方科学理性精神之完美交融,"凡事注意事实,不附和盲从,亦不专横武断,遇事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于是,晚年竺可桢,会“因追求科学精神不合江青集团口味”而颇感压抑,偶遇同道则“义愤填膺斥责17年黑暗论,反对轻视、诋毁科学技术”,亟论唯“发科技方是光明希望之路”(茅以升语),更可贵的秉“求是”精神,他给人们留下一部800万字的“实录”--《竺可桢日记》,它不仅示人以晚年世相,也记录了一代宗师晚岁的惶惑、哀恸、愤怒和冀望,这是在一个唯恐一纸片言为人留下寻垢索瘢、勾锁连环的"现代禁忌“癫狂”节日"时代,他“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结果,于是,今天的人们才可以通过他的日记,正视那“存活”于时间“福尔马林”溶液中的民族创伤,依然扑鼻而来的是穿透发黄纸张的血腥气。

“山雨欲来”时,政协一批"高知"有一个回应。老舍倡仪“高薪阶级”自动减薪,竺可桢与茅盾、王芸生、李四光、贝时璋、丁西林、张含英等十余人附议。其实,此前竺在山西洪洞参加"四清",及见贫下中农生活,心情沉重,返京即首倡知识分子应向劳动人民看齐,并从减薪开始,及得老舍提议,竺颇感"知识分子和农民两个世界道德标准不同,如不改将为修正主义造温床",签名后即与吴有训要求中科院会计处代扣薪金三分之一。逾二月,"自动"迅即变为“被动”,中科院张劲夫、裴丽生、竺可桢、吴有训等被“兴无灭资”小组勒令停领学部委员、人大代表等津贴和保姆费,众人连忙联袂表示支持后,竺、吴两位副院长立即上交沙发、地毯,遣散保姆、警卫,缩小居室面积、钢琴转赠幼儿园、合并使用一辆小车,用这样一番行动表示对运动的支持。民胞物与、平等、民粹主义,向来是中国人的理念,由此而反“修”,是人们的真诚。但运动并不仅仅止于此。

“破四旧”,游街、抄家,邵力子、张明坦、黄林涟……已故浙大教授黄翼遗孀黄夫人“形似疯痴”。更可怕的是中学生,一个中学生指着竺可桢的皮鞋:“太尖了”。他们强迫老师剪发,叩头认罪,而那个西纠,“甚至有比赛谁能打死一个人最快,纪录是8分钟打死一个人,听来真惨不忍闻”。

煎熬不过的,便也轻掷了自己的生命。老舍、翦伯赞、气象学家赵九章、顾均正、徐尔灏,物理学家饶毓泰,科大教务长毛启爽,地理所汪安球、电子所黄武汉、地化所李璞、海洋所孙致平……外文出版社“11人跳楼”……。没有死的,惨遭迫害。

竺可桢曾掌领的浙大,“旧时人员300多都集中在六和塔(分校)学习数个月”,每年来竺处“外调”者数百批,那些被调查的人员,前校长痛苦地写道:“有许多是要打倒”。教育家郑晓沧“告老”不准,孟宪承死后家属被逼令迁居交出存款,苏步青被罚跪,“得绕行操场一圈”,谈家桢早在50年代即被李森科学派所嫉视了,竺曾仗义执言“政治不能代替科学”,又在"文革"前夕于光远等发起的遗传学座谈会上公开斥责"李森科"是学阀不是“学派”,但这一次“严酷如此”,竟令谈妻自杀;谷超豪,前浙大引以为豪的学生,却成了“复旦”开辟专搞科学而不以政治挂帅的“谷超豪道路”“白专"典型;词人夏承焘,国内不登其词作,寄往国外,便是"里通外国”;常书鸿,以日记得祸,“把他脊骨敲”……。

科学院各研究所,施雅风、刘东生、潘菽、童弟周、曾呈奎、张玺、蔡邦华、刘崇乐、柳大纲、曹天钦、赵忠尧、钱人元、陶愉生、熊庆来、杨钟键、裴文中、黄汲清、钱三强、何泽慧以及叶君健、吴世昌等等,他们的遭遇都记在竺可桢哀痛的笔下。

竺可桢曾为科学家这个神圣的称谓立下三种操守和尺度:“虚怀若谷,不武断蛮横,不凭主观,不抱成见;实事求是,专心一致,不作无病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不盲从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逆境,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他是不稍侮科学家这个称号的。在日记中,他大声呵问所谓“大革命”;“对于年纪较大的旧知识分子如何再教育,如何给他们出路”?“目前群众对于专家更认为一钱不值,甚至全是反动的了,这是过左”,“好像每一个地方,一个工厂知识分子全是落后的,……怎么没有一个先进的技术人员或是工程师呢”?“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是爱国的”,他们“还不至于勾结美国人搞政治活动损害祖国”,“有恶意串通外国做特务乃是少数”。

本着“求是”精神,他抵触荒诞无稽的批判和胡闹。科学院要批判“相对论”,嘱令对此"一窍不通"的竺可桢写“批判稿”,认真的竺可桢翻阅了《物理学与哲学》、《物理学与相对论》、《物理学的发展》、《我这一代的物理学》一大批文献,因为“要批判好就得要深知物理学的奥妙和哲学方面的历史发展以及派别等”,结果看了以后,与钱学 森、周培源、刘西尧、朱洪元、何祚庥、汪容(竺的女婿,高能物理学家)等讨论,深感“不易批评”。有人“不信邪”,妄加“批判”,却“以至四稿均未能满人意”,后来“物理所批判组”改为“基本粒子引力组”,“等于取消批判”,倒是于光远、龚育之、许良英从“1958年即已研究爱因斯坦”,前浙大学生许良英甚至被赶回原籍仍在继续研究,这种“求是”态度正是竺可桢所崇尚的。

一次,浙江新昌有个自称发明“新历法”的人来函,亟请在十月革命50周年时“改元换历”,以十月革命日为岁首,要竺附议并转呈毛主席“圣裁”,竺可桢啼笑皆非,以“发明”“未成熟”,寄紫金山天文台了之。

科学受到糟践的年代,竺可桢黯然神伤。他没有被打倒,却未始不是一个被“审查对象”。他是副院长,早已失去了过问科研决策的权力和亲自考察的机会,晚年竺可桢,很多精力只能用于为积数十年的日记编《人名索引》供500余批外调人员的查访和出席礼宾场合了,还有著名的尼克松访华、美籍华人科学家访华等。1972年2月他前往机场参加为尼克松送行,晨起见大风,不免“寒心”,“但当作一个政治任务,我得硬着头皮干”。任之恭、王浩等访华,细心的竺可桢考虑他们“大部是清华出身,学物理,多数与赵忠尧极熟”,遂建议陪客名单上一定要加上赵忠尧,“不然,任之恭等一定会问赵之下落",赵因为在三星铅笔厂有股份,"被评为资本家”,又被怀疑“参加美国那时试验原子能作用原子弹问题”而被管制,一次赵太太过访,“一进门就呜咽不能仰视”,由于竺的过问和作证,赵忠尧才得以解脱。

虽然,竺可桢仍一刻不停地进行自己的科研观察,但已是相当有限了。他是早就多方呼吁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的科学家,尽管得不到回应,他也绝不放弃任何努力,尽心做点些微的工作。有一段日记,竟是这样念兹在兹生态恶化的消息的:

“今日将扫地所得的灰尘用磅秤称之,得14两(英磅),估计约为400克,面积138米×16.8米=2318平方米。由此求得每公顷可得170公斤,即6公顷地上,下1吨重微”。这是他时常进行的北京微尘大幅度增加的实测纪录。

令人可感的竺可桢。

75岁时他手录乡贤陆游的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要响应周总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号召,一生“求是”躬行,他是“无遗力”的。

晚年,他对其连襟陈源先生的笔敌--另一乡贤鲁迅发生了浓厚的兴致,他说:“我对鲁迅晚年著作兴趣大些”。他终未能等到“求是”之风吹遍大地、“科教兴国”春风化雨的新时代。

他的日记,停止在1974年2月6日。

2月7日凌晨,一代宗师在北京医院凋谢了,那正是郭院长“十批不是好文章”的寒冽的早春时节。

1997年4月于浙江大学百年华诞之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竺可桢:“127”的刻骨记忆

全文共 1579 字

+ 加入清单

朱克真纪录片(网络地图)

据说,15岁的朱克真自从离开家乡来到被称为“冒险家天堂”的上海后,已经搬到了另一个世界。到处都是红酒和红酒,到处都是交通。然而,一向简单而进步的他并没有被上海炫耀的繁荣所愚弄,而是越来越努力地学习。在第一所学校中,成绩突出、擅长外交的朱克真当选为学生代表。一天,为了学生的利益,他公开与学校争论。校长非常生气,后果非常严重。自然,朱克真被取消了。青春是资本。意气风发的朱克真通过努力考入了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半年后,他觉得公立学校的内容太旧了,于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唐山铁道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的前身),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

朱克真(百度百科

在伊三学校,朱克真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原来,数学、物理、化学和土木工程都是他最喜欢的科目。朱克真的才华得到了展示:在过去两年的五次考试中,他每次都名列全班第一。同时,他也通过图书馆、老师、同学等接触到了许多新鲜的现代科学知识。最近,朱克真从一个普通的农村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爱国者。其中一件小事让他特别难忘。

唐山路矿山学校校门(网络图)

“一二七!”在物理课上,一位来自英格兰岛的胖老师在课堂上很傲慢。看到没有反应,他又重复了一遍。

“我是127号!”朱克真站起来,慢慢地回答道,眼里明显写着愤怒。原来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是英语老师。他们不懂汉字,所以他们要求每个中国学生取一个英文名字。然而,这些外国老师发现记英文名字很麻烦,给每个学生一个数字:例如,班长是第一名,学生委员会是第二名;

朱克真对这种做法深感厌恶,但作为一名学生,他感到无能为力——不可能再和校长争吵并摔门了。他把这种侮辱藏在内心深处。五十年后,朱克真仍然记得这种感觉,“我们就像监狱里的囚犯。我们只有数字,没有名字。你知道,这是在中国领土上!”

此外,当朱克真的话音落下时,全班的目光都同时盯着他。朱克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刹那间,他想起了他的同胞,越王勾践。那时候,勾践怕自己忘记了被征服的仇和作为吴王夫差的仆人的屈辱,不仅每天放下柴火,品尝苦楚,还让他的卫兵对自己大喊:“勾践,你忘了做被征服的人的耻辱吗?”一千多年来,流越南人血的朱克真不仅理解勾践的心情,而且决定要学勾践。

年轻的朱克真(网络地图)

“你若肯降薪尝胆,你若能以三千贯甲,就能吞了吴。”朱克真默读了这句名言,坐在了王座上。之后,他决定选择一条通过科学拯救国家的道路。当时,由于国家的衰落,各种救国救民的理论应运而生,如军事救国、科学救国、文艺兴国、政治强国等。根据科学救国论,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残暴,是因为它们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只要中国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可以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虽然这一理论是合理的,但它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事实上,中国落后的本质是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和落后。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任何救国论都是不可能的。

当时,虽然朱克真对此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从此萌发,并决心为科学事业奋斗一生。1910年夏天,年轻的朱克真带着对“127”的深刻记忆和对祖国兴亡的强烈关切,与70多名同学告别了苦苦挣扎的祖国,登上了一艘开往美国的轮船。他的留学生活从这里开始。

西南交通大学南门后面写着“唐山路矿学校”(网络图)

注:唐山路矿学校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学校,创建于1896年。后来它被迁到唐山,改名为唐山路矿山学校。学校名称多次变更,后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院、唐山交通大学、唐山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然而,从那以后,它就被习惯性地称为“唐山交通大学”。1971年,他搬到了四川的峨眉山,并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学校正式迁至成都,形成成都和峨眉两个校区。2004年,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郫县西浦镇新建了一个校区——西南交通大学西浦校区。“一校两地三园”格局正式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竺可桢三护苏步青

全文共 2249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曾经说过,在民国时期,中国有两位最好的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朱克真。其中,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爱才爱才、成绩突出的朱克真,被誉为“浙江大学的保姆”。本文讲述了他对浙江大学教授、数学家苏的关怀。

朱克真(网络图)

1937年夏天的一天,在浙江丽水汽车站,站长正在逐一询问乘客。轮到浙江大学的苏教授时,他指着身旁穿着日本服装的松本夫人问道:“你妻子是日本人。根据规定,我们必须检查。”苏知道中日处于全面战争中。中国对日本人的检查是假的,拘留是真的。因此,他迅速拿出了战区交通电信局局长赵增珏的介绍信。但是站长淡淡地看了一眼,轻蔑地说:“我是奉命行事,不认识任何导演!”苏心里一凛,然后小心翼翼的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条,然后轻轻展开。站长握着手不到十秒钟,他的脸从多云转到晴朗。然后他鞠躬说:“原来有朱主席的逮捕令。我们不需要检查。求你了,先生!”苏和妻子放心地走着,松了一口气。他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情感:校长仍然非常体贴。

原来,就在浙江大学从杭州搬到大陆的前几天,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朱克真找到苏,一本正经地说:“你老婆是日本人。一定有人在路上检查和验证她。她的生命不可能有危险。”苏笑着说:“我有一封浙江大学校友赵增珏的介绍信。”朱克真说:“据估计,很多人不会卖电信局的面子。我为你准备了一份浙江省主席朱家华签发的逮捕令,其中规定军队和警察不得在沿途进行审讯。把它收起来。”虽然苏没有同意,但他还是被校长的真诚和体贴所感动。

苏1930年的全家福照片,左起:儿子托吉奥、苏、松本三木、女儿(网上地图,苏与妻子的爱情传说可在《生活伴侣:苏与日本妻子的爱情故事》中找到)

两朵花盛开,一朵一朵。离开苏的家后,朱克真匆匆赶到另一位教授的公寓。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已经一年多了。他努力工作,真的“努力工作,然后死去”。一方面,他花了很大的努力从国内外招聘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朱克真深知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关键是看学校里的老师。影响普通大学教学和科研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数量。为此,他曾经聘请马一浮,邀请邵培子,催促卢佳夕、罗宗洛等。另一方面,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国内形势越来越混乱,给中年的朱克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37年10月,杭州失陷后,朱克真率领浙江大学师生,冒着空中轰炸,徒步跋涉5000多英里,陆续将浙江大学迁至江西、广西、贵州等地。他可能是唯一能理解这种情况的喜怒哀乐的人。

浙江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正在前往西方的渡船上(光明网)

此外,苏和他的妻子终于在1940年底到达遵义和贵州湄潭与大型军队的力量总统令。当时数学系设在湄潭县蒋公庙,苏住在庙旁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一天,朱克真去拜访老师,在离姜公庙不远的一个小树林里遇见了苏。朱克真关切地问:“苏教授,你应该接管你的家庭。”苏看着不好意思道:“我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没想到,朱克真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银币:“学校已经考虑过这件事了。这是900美元,你看够了吗?”苏呆呆地看着他深陷的眼角,但他的眼睛里明显地流露出亲切的神情。他此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接管海洋的苏只身回到浙江,带着六名家人从浙江温州来到广西柳州。花了35天。一周后,他们踏上了去贵州的火车。回到学校后,朱克真拉着苏的手说,“你放心吧,我也放心了。如果你有任何困难,请让我来处理。”

时针很快指向1941年。仲春的一天,搬家的朱克真回到了湄潭校区,在他定期拜访苏的时候,有一件事让他很震惊。原来,他看见苏正在院子里晒发霉的红薯,就好奇地问:“你为什么晒这些东西?”苏黥布有些尴尬地回答道:“这些山药可以晒干,晒干后洗。蒸过后,它们会被盐弄脏,可以当作米饭吃。”朱克真接着问:“你家吃这种食物多久了?”苏回答说,“三个多月了。”朱克真默默地背着他离开了。回到学校后,他发现苏每月350元的工资是维持一个八口之家的。此外,当时的房价也非常高,所以苏家族的日子不可避免的不好过。朱克真找到浙江大学附中校长,说:“建议将苏教授在附中读书的两个儿子改为公费学生,免交伙食费。因为他们的家太难了。”满口答应,并让生活老师去通知苏的两个儿子。

1942年湄潭苏家族照片(网络地图)

谁知道,苏一家人真的不能弄两床被褥,不能让儿子住在学校。朱克真得知后,特地批准胡主席为苏的两个儿子免费提供被褥、毛巾等生活用品。两个孩子安心上学,但朱克真并不安心。到1943年,当朱克真看到苏认真教书,不计较个人得失时,他被推荐为“系教授”。随着工资的上涨,苏的家庭压力也随之减轻,工作更加努力。

“朱校长视我们教授为珍宝。我们怎么能不被感动呢?自从他成为校长后,我一直愿意和他同心协力。从那以后,我接受了朱校长要我做的一切,比如科学院院长和教务长。几年后,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苏·黥布回忆说,朱克真对他的“三保”仍然充满感激和钦佩。新中国成立后,苏在会上不止一次地说:“朱校长对我的关心只是他对教师关心的一个小方面。朱校长和蔡元培一样,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校长之一。"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朱克真形象(网络图)

-

小方人物:朱可桢(1890.3.7-1974.2.7),又名邵荣,字欧芳,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建立了中国大学第一地理系和中国科学院气象研究所。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被认为是中国四所大学的校长之一。

俗话说:现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寻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改变。追求真理的科学目标,即科学精神,永远不会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上虞竺可桢故居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上虞竺可桢故居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竺可桢故居在东关镇大木桥头,台门坐南朝北,前临市河,现已作为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

竺可桢,字藕舫,又名绍荣、兆熊、烈祖、上虞东关人。先后求学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复旦公学、唐山路矿学堂学校。1910年留学美国,学习气象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教武昌高等师范和南京高等师范,讲授地理学和气象学。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国际百科全书》编译室主任。一年后又到南开大学教书。1927年应聘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倡导学术民主,重视新人,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并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闻名世界。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书。特别是从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逝世,共38年零36天,天天记日记,无一日间断,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建国后身居高位,但始终一身布衣,而且对家乡甚有感情,每次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到绍兴视察,总要回东关老家走走。

地址:浙江省上虞市东关镇

类型:名人故居

开放时间:

8:00-16:3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烈祖、兆熊,字藕舫,绍兴会稽东关(今属上虞市)人。光绪二十年(1894)入东关镇敬义小学。三十一年5月,进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半年后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三十三年转入复旦公学。宣统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矿学校,二年毕业。后考取第二次“庚子赔款”赴美国留学公费生,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民国二年(1913)毕业,转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地址,竺可桢简介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竺可桢学院是以浙江大学的老校长竺可桢名字来命名的。竺可桢学院是浙江大学为了培养优秀学生而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那么竺可桢学院还有哪些特殊的培养,在创办期间又获得了哪些成就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浙江大学成立于1897年,前身“求是书院”,是中国人最早自己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以严谨的求是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着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

浙江大学师资队伍整体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9名,长江特聘(讲座)教授5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7名。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和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创办工科混合班

1994年:设立工程教育高级班

1999年:设立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

2000年:竺可桢学院成立,增设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金融学实验班

2004年:设立公共管理强化班(UPA)、竺可桢学院—计算机学院共建班

2005年:设立巴德年医学班、数学与应用数学英才班(丘成桐数学班)

2006年:设立文、理、工三大类平台

2008年:设立设计创新班(Innovation Design)、外语+X平台

2010年:设立求是科学班,重设混合班

2012年:设立启真班,暂时只此一届

你可能也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汉族服饰文化

浙大最好专业是什么,浙江大学的王牌专业排名

中国名校之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

中国名牌大学:浙江大学的历史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